7 月 11 日——Alphabet 旗下的谷歌公司周五宣布,已从 AI 代码生成初创公司 Windsurf 聘请数名核心员工。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发生在其竞争对手 OpenAI 试图收购这家初创公司之后。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谷歌将支付 24 亿美元的许可费,以非排他性条款获得 Windsurf 部分技术的使用权。该人士补充道,谷歌不会持有 Windsurf 的股份,也不会获得任何控股权。
Windsurf 首席执行官 Varun Mohan、联合创始人 Douglas Chen 以及编码工具研发团队的部分成员将加入谷歌 DeepMind 人工智能部门。
路透社 6 月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Windsurf 与 OpenAI 就出售事宜进行了数月谈判,交易估值可能达到 30 亿美元。这一消息凸显了市场对代码生成领域的浓厚兴趣 —— 该领域已成为增长最快的 AI 应用方向之一。
目前暂未联系到 OpenAI 对此事置评。
加入谷歌的原 Windsurf 团队将专注于 Google DeepMind 的代理编码计划,主要参与 Gemini 项目相关工作。
谷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很高兴欢迎 Windsurf 团队中的顶尖 AI 编码人才加入 Google DeepMind,共同推进我们在代理编码领域的工作。”
这种非常规的交易结构对 Windsurf 的投资方而言堪称一场胜利。根据 PitchBook 的数据,Windsurf 此前已从 Kleiner Perkins、Greenoaks 和 General Catalyst 等投资者处筹集 2.43 亿美元资金,一年前的估值为 12.5 亿美元。
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Windsurf 的投资者将通过此次许可费获得流动性,同时保留在公司的股份。
「人才收购」模式成趋势
谷歌这一出人意料的挖角交易,让人联想到其 2024 年 8 月从聊天机器人初创公司 Character.AI 招聘核心员工的操作。
包括微软(MSFT.O)、亚马逊(AMZN.O)和 Meta(META.O)在内的科技巨头也纷纷采用这种所谓的 “人才收购”(acquihire)模式,尽管有人批评这类交易是为了逃避监管审查。
2024 年 3 月,微软与 Inflection AI 达成 6.5 亿美元交易,获得这家 AI 初创公司的模型使用权并聘用其员工;去年 6 月,亚马逊挖走了 AI 公司 Adept 的联合创始人及部分团队;而 Meta 在今年 6 月收购了 Scale AI 49% 的股份,成为这种新兴商业合作模式的又一案例。
与赋予买方控股权的传统收购不同,这类交易无需经过美国反垄断监管机构审查。不过,若监管机构认为交易结构存在规避审查或损害竞争的意图,仍可展开调查。此后,多笔此类交易已进入监管机构的调查视野。
当前,包括 Alphabet 和 Meta 在内的科技巨头正积极寻求备受关注的收购机会,并推出数百万美元的薪酬方案,以吸引顶尖人才引领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
Windsurf 已任命业务主管 Jeff Wang 为临时首席执行官,全球销售副总裁 Graham Moreno 将担任总裁,两项任命立即生效。
Windsurf 约 250 名员工中的大部分将留在公司,该公司已宣布计划优先为企业客户推进创新。
从这场交易背后,我们能清晰看到 AI 领域正上演一场 “人才与技术” 的双重博弈,而谷歌的 24 亿美元投入,更像是给整个行业投下的一枚 “风向标” 式的炸弹。
首先,这种 “非收购式合作” 本质上是科技巨头在监管红线边缘的精准试探。在全球反垄断审查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传统收购模式面临的监管阻力越来越大 —— 微软收购动视暴雪的拉锯战、亚马逊收购 One Medical 的审查波折,都让巨头们意识到 “直接控股” 的风险。而谷歌此次选择 “只买技术许可 + 挖核心人才” 的模式,既规避了反垄断审查的潜在风险,又能快速填补自身在 AI 编码领域的短板,堪称 “以最小监管成本实现最大战略收益” 的典范。这种模式很可能成为未来科技巨头布局新兴赛道的主流选择,尤其是在 AI、量子计算等敏感领域。
其次,这桩交易凸显了 AI 编码赛道的战略价值已进入 “白热化” 阶段。代码生成工具看似只是程序员的 “辅助工具”,实则是 AI 向产业渗透的关键入口。从技术逻辑看,AI 编码工具本质上是 “将自然语言转化为机器语言” 的桥梁,谁能掌握更高效的编码 AI,谁就能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占据主导权 —— 毕竟,软件是所有现代企业的 “基础设施”。谷歌 DeepMind 将新团队纳入 “代理编码计划” 并主攻 Gemini 项目,显然是希望借助 Windsurf 的技术积累,缩小与 OpenAI 在代码生成领域的差距(OpenAI 的 GitHub Copilot 已占据市场先发优势)。而 24 亿美元的投入,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赛道的商业价值 —— 对于谷歌而言,这笔钱买的不仅是技术和人才,更是在未来企业级 AI 市场中的 “入场券”。
再者,交易对初创公司 Windsurf 而言,是一场 “断臂求生” 还是 “曲线救国”?表面看,核心团队被挖走似乎是初创公司的 “重创”,但仔细分析却有另一层逻辑:保留主体团队、获得资金注入(投资者通过许可费变现)、同时与谷歌建立合作关系,反而可能让 Windsurf 摆脱 “被巨头完全掌控” 的命运。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被收购往往意味着失去独立性,而这种 “人才分流 + 技术授权” 的模式,既让核心成员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又让公司得以保留继续运营的火种。尤其是在 AI 行业 “巨头通吃” 的格局下,这种 “拆分式合作” 或许能为更多初创公司提供一条新的生存路径 —— 既不用彻底 “卖身”,又能借助巨头资源实现阶段性发展。
更深层来看,这场交易暴露了 AI 行业的 “人才战争” 已进入拼 “生态” 的阶段。过去,挖角可能只需要开出高薪,但现在,顶尖人才更看重的是 “能接触到的资源和发展空间”。Windsurf 的核心团队选择谷歌而非继续与 OpenAI 谈判,背后或许是对谷歌 DeepMind 科研生态的认可 ——DeepMind 在强化学习、多模态模型等基础研究领域的积累,可能为 AI 编码技术的突破提供更肥沃的土壤。这也给科技公司提了个醒:单纯靠钱挖人越来越难,构建能让人才 “持续产出突破性成果” 的生态,才是留住顶尖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这场交易也给整个 AI 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技术壁垒的 “保质期” 正在缩短。Windsurf 成立仅数年,能被谷歌以 24 亿美元的价格 “部分收购”,说明其技术确实有独到之处;但反过来,核心团队和技术可以被 “整体迁移”,也说明其技术壁垒尚未形成 “不可替代性”。这意味着,AI 领域的竞争节奏将越来越快 —— 今天的 “独门绝技”,明天可能就成了巨头的 “囊中之物”。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如何在快速迭代中构建 “非人才依赖型” 的技术壁垒(比如独特的数据资源、难以复制的工程化能力),将成为生存的关键;而对于巨头而言,持续的资本投入和生态构建,则是避免被颠覆的 “护城河”。
总的来说,谷歌与 Windsurf 的这笔交易,看似只是一桩普通的人才与技术交易,实则是 AI 行业格局重塑的一个缩影。它既揭示了巨头们在监管压力下的战略变通,也凸显了 AI 编码赛道的核心价值,更预示了未来科技竞争的新规则 —— 在技术迭代加速、监管日益严格的时代,“灵活、精准、生态化” 将成为巨头们角力的关键词。而这场交易的后续影响,很可能在未来几年持续发酵,甚至改变整个 AI 产业的发展轨迹。